市场信息
优质甜糯型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15-03-27 10:40

    根据扬中的气候特点,今年秧草后茬玉米主打品种有苏科糯3号、京甜紫花糯2号,以上两种为鲜食玉米,分别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北京燕禾金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育成的优质甜糯型玉米新品种,糯甜结合,适口性非常好,且产量高、综合抗性好。

一、品种特征特性

苏科糯3号在沿江地区春播全生育期约85天、京甜紫花糯2号生育期75-80天。两者是国内新的品种。出苗整齐,生长势强。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红色,花丝粉红色。株形半紧凑,株高180cm,穗位80cm,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长锥形,穗轴白色,籽粒花(紫白)色,甜糯相同。穗长18cm左右,穗粗4.6cm,每穗14-16行,每行31粒左右,百粒鲜玉米,重量32g左右。

苏科糯3号、京甜紫花糯2号丰产稳产性好。鲜穗平均667m2800kg。江苏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其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扬州大学农学院检测,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二、高产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

播种时期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栽培制度等确定,确保玉米的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以利于出苗早发和适期开花、成熟。沿江地区从3月底即可播种,最晚可播至7月下旬。若利用地膜、塑料大棚等设施提前播种育苗,苗龄20-25天、2.5-3叶,可提早移栽,进而提早上市。应采取分期播种和间套种等种植方式延长市场鲜穗供应期,提高种植效益。粗缩病高发区域不宜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播种,粗缩病、侏儒病的形成,是苗期的玉米害虫所致,虫害以防为主,特别防治蚜虫、灰飞虱、烟飞虱,虫害主要是病毒病的病原体传播,使玉米生理性形成粗缩病、侏儒病。

2、隔离种植

苏科糯3号、京甜紫花糯2号为甜糯型玉米,应与其他非糯玉米隔离种植,以确保其品质。可采用空间隔离(300-500m)、时间隔离(不同的播期,相隔20天)、屏障隔离(用高杆作物、不能形成互相间传粉)的方式。

3、合理密植

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适宜密度为2900-3300/667m240m*6m大棚800-960穴,小行距40-60cm、株距20-30cm,大行距80-100cm、株距20-30cm,一般应按计划密度的2-3倍下种,确保出苗数充足,苗期3-4叶期间除弱苗定植,每穴1株,每株1穗,保证适宜密度并提高苗的整齐度。直播每667m2用种量为2kg

4、田间管理

①除草 玉米播后出芽前需喷除草剂,一般用阿特拉津150g+50%扑草净200g或阿特拉津150g+72%都尔100-150mL等,每667m2兑水30-50kg喷雾,土壤湿润时效果最好,注意不能重喷漏喷。

②施肥 施肥原则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为指导。肥料分配一般为基肥占40%,苗肥占20%,穗肥占40%

播前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播种时施复合肥10-50kg/667m2作种肥,拔节时每667m2追施高浓度复合肥或尿素10-20kg作苗肥。在大喇叭口期要重施穗肥,主攻大穗形成,施肥量一般每667m2施氮量控制在10-15kg,三元复合肥15-20kg,并注意结合中耕施肥和灌水调肥,使最大肥效出现在大喇叭口期。

③灌排水 玉米整个生育期要注意田间水分的管理。根据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和玉米生长状况确定灌排水时间和用量。苗期以根系生长为中心,对土壤淹水特别敏感,应保持田间持水量在60%左右为宜。降雨季节来临前挖好“三沟”,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涝渍。玉米的孕穗、抽雄和开花期等关键时期及时灌水,小水勤浇,防止出现“卡脖旱”。

④病虫害综合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玉米出苗后,应立即对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地虫杀星颗粒药每6671公斤撒播,彻底防治1次,防治缺苗断垄。玉米果穗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香味,易招玉米螟等害虫为害。因此中后期要加强玉米螟的防治,防止玉米螟为害造成减产,并影响果穗的商品品质。

①苗期-大喇叭口期 主要是对蚜虫、蓟马、灰飞虱、烟飞虱、叶蝉的防治,用10%吡虫啉1:500倍液防治,或苏云金杆菌1:1000倍液防治,每隔10-15天喷一次。重点防治是苗期虫口引起的病毒病。

②中后期以防治玉米螟为主,用阿维菌素或苏云金杆菌11000倍液,每隔7-10天打一次,连续两次,授粉完毕后可以用防虫瘟1号,玉米螟专用杀虫粉每亩500g喷粉一次。

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种类、次数和浓度,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采收前15天内禁用农药。

5、适时收获

根据授粉后的天数、籽粒含水率和籽粒转色效果确定适宜采收期,以提高果穗食用品质和商品品质。苏科糯3号、京甜紫花糯2号的最适宜的采收期为授粉后22-25天左右,籽粒顶端开始显紫色。采收时必须带苞叶,采后及时销售或加工,防止因糖分丧失而影响品质。

 

江洲秧草合作联社

                                                               20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