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工程
大棚浅水菱----秧草高效栽培模式
发布日期:2018-05-14 10:19



大棚浅水菱---秧草二茬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是我市近年来探索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的栽培模式,是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1亩浅水菱产量1250千克以上,产值5000元以上,秧草产量1500千克,产值6000元以上,二茬收入可达11000多元。


一、茬口安排


大棚浅水菱2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上中旬移载,7月上旬收获,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结束。大棚秧草10月中旬播种,11月下旬采收,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


二、浅水菱


1、品种选择


大棚栽培宜选用皮薄肉厚、个大、角短、嫩菱脆甜多汁、老菱熟食粉糯、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浅水菱品种。目前我市以两角大青菱、大红菱2个品种为主。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充分老熟、饱满、坚实端正、皮色较深、芽尖完好、无病虫害的菱角。


2、播种育苗


  苗床准备


培育壮苗是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关键。苗床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播种前每亩施111复合肥有效含量45%以上20千克,有机肥600千克,菜籽饼10千克,耕翻整平,搭好大棚骨架并覆盖薄膜提前升温,然后在棚内建苗池,池四周土埂高50厘米,注水20-25厘米, 播种前1周,每亩苗床撒施生石灰100千克消毒。


  播种时期


播种育苗时间要根据设施条件来确定。我市采用单体大棚移栽,双层大棚加小拱棚育苗,适宜播期在2月上中旬。


  播种


播种前将菱种取出洗净,再用50%多菌灵粉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均匀撒播在苗床内,能提高菱种活力和杀灭附着的病菌。


  苗期管理


播种后至出苗前,大棚以关棚升温为主,白天水温需保持在12℃以上,苗床内控制10-15 厘米的浅水层,促进早出苗,菱苗出水后,每天中午通风12小时,白天水温控制在2628℃,夜间15-18℃,并逐渐加深水层至20厘米。


3、定植


菱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然后深翻,菱苗移栽以宽行距为原则,以防止下田操作时踩伤植株,以行距1.5米左右、株距1米左右为宜,每穴两株。


4、田间管理


  追肥  生长期间若出现缺肥现象,从初花开始追肥,一般是晴天上午8-9时或下午4-5时喷施叶面肥,可以用0.2%浓度的尿素液叶面喷施,开花结果期可加0.2%的磷酸二氢钾液,每101次,约2-3次。


  水浆管理  菱角田要注意勤换水,保持水层20-30厘米,夏天气温高,水层要保持30厘米以上。并将大棚薄膜围裙掀起。


  杂草防除  菱角对除草剂敏感,必要时进行人工除草。


  病虫害防治  菱角主要有菱角莹叶甲、蛀痕蟥虫、菱金花虫等害虫,虫害发生时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隔5-71次,连喷2-3次,交替施用,均匀喷施。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瘟、白烂病等。在闷热湿度大时易发生,在初发时,应及时摘除病叶深埋。发病田块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从始花期开始,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采收  菱角在开花后15-20天开始成熟,即应开始采收,始收期间每隔7天采收1次,盛收期每隔5天采1次。采菱时,要做到“三轻”和“三防”。“三轻”是提盘要轻,摘菱轻,放盘轻。“三防”是:一防猛拉菱盘,植株受伤,老菱落水;二防采菱速度不一,老菱漏采,三防老嫩一起抓。


  留种  选择具有本品种原有特征,形态端正整齐,皮色深,无病虫害,皮壳薄肉厚,饱满老熟,放置水中除去浮果,留下沉果作来年种子。


 


三、秧草


1、整地施肥


秧草种植前,清理前茬作物残株,开沟作畦,平整畦面。根据大棚宽度可分成2-3畦。分两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2米,畦面高1015厘米,分三畦栽培时,一般每畦宽1.5米,畦面高1015厘米。畦面平整略带拱形。在播种前10天,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0千克,商品有机肥600千克。


2、种子(毛籽)处理


在播种前2天,把种子摊在晒场上晒3-4小时,然后用筛具清理杂物。播种前一天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即可播种。浸种后若遇雨天不宜播种,可将种子摊放在阴凉处1-2天,摊放厚度不能超过10厘米,每天洒点水,保持种子湿润,天晴后及时播种,为防止连续阴雨,浸种时要注意看天气预报或采取干籽播种。


3、播种


  播种期:秋播秧草可于10月上、中旬进行,至11月上旬扣棚。


  播种量:毛籽(荚果)秋播每亩用种30-35千克。


  播种:人工将秧草籽均匀撒播在畦面上,用木板或其他工具拍平压实,尽量少露籽,有利于出苗和幼苗扎根。


  播后管理:播种后可视墒情于早晚浇水,促进提早出苗。通常5-10天出苗可达70%-80%。齐苗后可停止浇水。


4、田间管理


① 除草:用施田补除草剂封闭畦面,每亩用量100-150毫升兑水30千克盖籽后轮面喷雾。齐苗后应及时清除田间各类杂草,确保每次收割时田间无杂草。禾本科杂草可用盖草能除草剂防治,阔叶杂草一般人工清除。


② 肥水管理:追肥可根据土壤肥力及秧草长势而定。一般齐苗后可用2% 尿素水溶液追肥。苗期追肥可用尿素每亩4千克兑水泼浇,(或用腐熟人畜粪750-1000千克/亩泼浇)。以后在每次采收后可用三元复合肥水溶液追肥,每亩用量5-7.5千克,也可追施绿亨神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施肥时避开晴天中午,防止肥害。大棚秧草生长过程中可视墒情,土壤含水量在6070%为宜 ,大于80%排水,小于60%浇水。苗期见干见湿,利于扎根。


  大棚管理:对大棚内秧草做好温度和光照的调节,应在晴好天气时视棚内温度和湿度适当通风换气,当遇到霜冻或雪天时,可提早在畦面搭小拱棚,加盖薄膜或无纺布。当日温超过30℃时要及时打开大棚两头的门 ,或掀膜换气降温,阴天通风换气时间可以短,晴天长。经常保持棚膜清洁,以提高棚膜透光率,保证有足够的光照。


  病虫害防治 


秧草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 菌核病、呕根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秧草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飞虱、白飞虱。可用黄板诱蚜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秧草采收


秧草播种齐苗后25-35天可第一次采收嫩茎叶。采收时留茬要注意低和平,以便下次采收。一般采收6-8茬。最后一次可于盛花期前集中采收,可加工咸秧草食用。


  秧草储运


秧草采收后应及时摊放在室内阴凉处,摊放厚度不超过20厘米,并洒些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早上采收的秧草最迟傍晚即应出售,下午采收的秧草最迟翌日早上即应售出。装入容器时,最好在清凉的水中浸5-10分钟,既可降温,又能保持叶片水份。若需中长途运输秧草,装入容器时应加冰屑降温,才能保证质量。